哈喽,我是老刘,致力于说道考公的那些事,祝你早日考公上岸!
考公这条拥挤的赛道上,总有人试图寻找捷径。
迷信名师押题,沉迷速成技巧,期待考前突击逆袭……
但那些真正上岸的“考霸”,往往在分享经验时显得格外平淡。
他们不提天赋,不夸运气,而是反复提到一些笨办法——每天刷题到凌晨的坚持,错题本翻到卷边的重复,对着大纲逐字啃透的较真。
真正厉害的考公人,都在靠笨办法提成绩。
这些看似低效的笨办法,恰恰是他们在千军万马中突围的终极武器。
1.笨办法的本质:直面问题的勇气
考公备考中,最怕的不是基础薄弱,不是头脑不够用,而是“逃避型努力”。
有人沉迷听课,把网课当追剧,笔记工整却从不思考;有人专挑简单题刷,对薄弱模块视而不见;有人迷信“秒杀技巧”,遇到难题直接放弃……
这种“伪勤奋”本质是用表面的忙碌掩盖对核心问题的恐惧。
而真正的“笨人”却相反。
他们把近5年真题的每一道错题标注出来,哪怕发现同一知识点错3次也不放过,一遍又一遍复盘、思考。
他们面对50页的申论范文,不是收藏了事,而是一句句拆解逻辑,模仿写作框架,甚至抄写好几遍。
他们遇到数学公式记不住,就抄10遍、讲给自己听,直到彻底内化。
所谓笨办法,其实是直面痛点的清醒。
就像曾国藩说的:“天下之至拙,能胜天下之至巧。”
考公没有一招制胜,只有把每一个漏洞补上,才能筑起不倒的高墙。
2.笨办法的核心:重复到极致的定力
心理学中有个刻意练习理论: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,不在于练习时间,而在于是否针对弱点进行高强度重复。
一位三战上岸的学员曾分享:她的行测图形推理始终正确率不足60%。于是她做了一件事——把近10年国考、省考、事业单位的500多道图推题全部打印出来,每天强制自己刷30道,每道题限时40秒。
刷完一轮后,她把错题单独归类,总结出“旋转方向”“交点数量”“对称轴角度”等7类高频陷阱,再针对每一类做专项突破。
一个月后,她的图推正确率稳定在90%以上。
笨办法就是笨功夫。
笨办法的核心是:用重复形成肌肉记忆,用总结提炼规律,用时间打败遗忘曲线。
就像稻盛和夫说的:“所谓奇迹,不过是重复的积累。”
3.笨办法的关键:长期主义的格局
考公圈有个扎心现象:
许多人备考像“打地鼠”,今天学行测,明天练申论,后天又焦虑面试,始终在焦虑中疲于奔命。
而那些用笨办法的人,往往早早制定了反人性的计划:
量化目标,把提高行测成绩拆解为“每天限时刷30道资料分析,正确率从70%提升到85%”;
封锁时间,雷打不动每天早晨6点起床背时政,晚上9-10点专注申论写作,11点还在总结;
延迟满足,即使一周看不到进步,依然相信量变会引起质变。
这种策略看似不够灵活,却暗合“复利效应”:每天进步1%,一年后就是37倍的跃升。
2024年上岸的网友说,她备考时从不关注别人的进度,只是按自己的节奏学习,申论就抄了108篇评论文章,“写到后来,看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的列出提纲。”

4.笨办法的智慧:接纳“慢”的修行
在急于求成的时代,笨办法背后是一种稀缺的认知:
真正的快,是愿意慢下来。
面对海量知识点,不急着一目十行,而是慢慢啃透一个模块,慢慢弄通一道题。
面对错题,不敷衍地改个答案,而是复盘“为什么错?思维漏洞在哪里?知识点欠缺在哪里”。
面对瓶颈期,成绩提不上去,不怀疑自己,而是告诉自己“突破往往发生在坚持到想放弃的那一刻”。
这种心态,让考公不再是单纯的应试,而是一场心性的修炼。
就像《论语》所言:“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
结束语:
考公没有神话,只有笨功夫的奇迹。
那些上岸的人,或许没有过人的天赋,但他们一定做到了两件事:
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,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。
考公的本质是一场扫雷游戏,而笨办法就是一块块亲手排雷的踏实。
当你不再追逐捷径,当你能忍受枯燥的重复,当你愿意为1%的进步付出100%的努力时,你会发现:
最笨的路,才是最近的路。
— E N D —